記者崔楠 攝
此次回歸的石柱文物共7件,均為漢白玉材質,通高約80至92cm,立面有雕花造型,品相較好,推測均來自西洋樓遺址區(qū)。這些石柱正面紋飾以西式番花、貝殼紋等西洋雕花為主,側面花瓶內(nèi)花束則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、玉蘭、荷花、菊花等中國傳統(tǒng)花卉為主,圭角卷云紋、開窗的海棠線雕刻方式等亦與中國古建望柱、欄板相同,體現(xiàn)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內(nèi)涵。
7件石柱文物原系圓明園建筑構件,1860年英法聯(lián)軍劫掠后流失海外,后為挪威卑爾根科德博物館及西挪威藝術博物館收藏。
記者 崔楠 攝
2013年12月,中坤集團、北京大學及科德博物館簽署三方合作協(xié)議,約定將7根石柱運回中國,并開展文化交流活動。協(xié)議約定:中坤集團為科德博物館專用于其館藏中國文物藝術品整理、保護研究以及展館修繕的資金支持;北京大學與科德博物館將建立長期學術合作關系,共同開展科德博物館館藏中國文物的鑒定研究等相關工作。三方的合作旨在通過七根石柱的回歸,以及今后在文物整理和研究過程中的合作,進一步推動中挪文化溝通和交流,同時也是中挪友誼的生動見證。
此后,國家文物局通過媒體報道了解到相關情況后,持續(xù)關注事件進展,就文物進境申報程序等問題多次給予中坤集團、北京大學指導建議;并與財政部保持溝通,持續(xù)推進擴大國有公益性收藏單位進口藏品免稅政策覆蓋面,爭取使該批石柱盡早運回中國。
2023年3月,該批石柱通過海運的方式被運回中國。
2023年6月30日,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社會科學院、故宮博物院、北京大學、四川大學等專家開展實物鑒定。專家一致認為:“該7件文物為漢白玉質地,工藝精湛,浮雕雕刻花卉、纏枝幾何紋飾,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因素。其質地、紋飾均可與現(xiàn)存圓明園西洋樓遺存的文物對照。該組文物保存較完整,略有風化痕跡,據(jù)工藝、紋飾和材質情況,可定為真品。該組文物原存于科德博物館,該博物館舊藏中有大批民國時期文物。原持有者于民國時期曾長期在中國工作,該組文物應為其在此時期獲得并流出中國。”
近年來,中國政府已經(jīng)以多種途徑、多種方式促進了多批次海外流失文物的回歸。在此次7根石柱回歸過程中,社會力量慷慨奉獻、主動作為,高等院校熱心支援、建言獻策,抓住海外收藏單位相向而行、釋放善意的有利契機,國家多部門統(tǒng)籌引領、保駕護航,保護機構盡心履職、勇于擔當。各方密切合作,歷經(jīng)10年,最終促成石柱回到原屬地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