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我們要走近的是一位峰峰農(nóng)行的退休干部李同安,今年80歲的他曾親身經(jīng)歷過改革前的生活苦衷,更體會到改革開放40年后的生活幸福。今天,我們就跟隨老先生的腳步,一起來看看他眼中改革開放以來發(fā)生的新變化。
改革前“憑證件購糧”吃不飽
常言道“民以食為天”,可見民眾吃糧是天下頭等大事。我國改革前城市居民吃糧是計劃供應。根據(jù)居民所從事的職業(yè)勞動強度核定指標,粗細糧搭配發(fā)給“糧油證”,到指定糧站購糧油,當時我從事腦力勞動,核定每月30斤糧食指標,在單位食堂就餐,可勉強填飽肚子,如遇天災卻是另外一種景象。
1960年,我在人民銀行工作,那年我剛滿22歲,正在成長發(fā)育期,卻遇到百年不遇的三年自然災害。我在單位食堂就餐每月糧食指標由原來的30斤減到24斤,每頓飯吃不飽,只好以“瓜菜”充饑。當時稱“低指標瓜菜代”。在忍饑挨餓的情況下,為填飽肚子還要利用業(yè)余時間到農(nóng)村墾荒種地,搞生產(chǎn)自救。一天,我身患“浮腫病”,從農(nóng)村墾荒回單位路上,因饑餓難忍,昏倒在地。幸好被同事們攙扶回到單位。當時我是銀行出納員,掌管著幾百萬元現(xiàn)金,也不敢動用國家一分錢,到“黑市”購買高價食品充饑。我常以毛主席的教導告誡自己“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”。
“光陰似箭,日月如梭”。轉眼到1972年,國家形勢雖然好轉,但吃糧問題尚未根本解決,尤其是邊遠山區(qū)農(nóng)村的山坡地也稱“靠天收”的土地,遇有干旱少雨的年份糧食欠收,當?shù)剞r(nóng)民也只好以“瓜菜代”充饑。這年秋天,單位領導派我到某山區(qū)支農(nóng),與生產(chǎn)隊農(nóng)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三個月。記得,有一天我被派到一農(nóng)戶家吃飯,早飯是玉米面粥和紅薯、腌菜、柿子。飯后,我感覺腹疼嘔吐,緊忙到鄉(xiāng)衛(wèi)生院治療,事后我才曉得主要是紅薯與柿子惹的禍。
改革后,購糧自選吃好的
1978年,國家實行經(jīng)濟改革,我國居民走出了多年吃穿用“憑證”供應的困境。迎來了市場繁榮,物價穩(wěn)定的喜人景象。尤其是近14年來“養(yǎng)老金”連漲,老年人的生活似芝麻開花節(jié)節(jié)高。吃不飽已成歷史,向“吃的好”邁進。何謂“吃的好?我的體會是:對于體弱多病的老年群體,應選擇健康食物,能吃出病情好轉,能吃出健康長壽,才算是真正的“吃得好”。近十余年來,我在老年大學,學到了健康飲食知識,我和老伴結合自己的體質(zhì)和健康狀況。從三個方面選擇健康食物,收到良好效果。
一是吃綠色食物。醫(yī)學上講吃綠色食物有益健康,我老伴患有“高血壓”和“糖尿病”等“富貴病”,選擇了芹菜、菠菜、海帶、南瓜、苦瓜、大蒜、香菜、綠甘蘭、玉米須等,通過吃綠色食物配合醫(yī)療,兩種病得到控制,她目前經(jīng)常運動,還跳廣場舞。別人稱她是“新時代的老太太”。
二是吃紅色食物。紅色是健康的顏色,中醫(yī)講:“紅色入心”對心臟病人有好處。三年前我和老伴一樣也得了“富貴病”即心臟病,選擇了番茄、桂圓、大棗、草莓、牛羊肉、紅豆、紅蘋果、山楂、紅薯、枸杞、紅蘿卜等。通過堅持吃紅色食物及配合醫(yī)療,如今我面色紅潤,精神矍鑠,雖已80高齡,仍堅持上老年大學。
三是吃抗癌食物。我于2002年12月突發(fā)“食管癌”,經(jīng)北京醫(yī)院手術后,回家又做了后續(xù)治療。近20年來,我堅持食療,已收到明顯療效。今年我在抗癌征途中已走過16個春秋,我曾編了一首“食療抗癌歌”,除在當?shù)匕┯阎虚g傳閱演唱外,還在“燕趙老年報”上發(fā)表并獲獎。
《食療抗癌歌》
老翁患癌十余載,科學抗癌選食材。
卷心菜,花椰菜,洋蔥大蒜與芹菜。
胡蘿卜,西紅柿,蘆筍土豆與韭菜。
黃豆青豆與豌豆,玉米小麥與燕麥。
帶魚鯉魚與黃鱔,黑白木耳與海帶。
花生芝麻與核桃,綠茶水果與酸奶。
勸君抗癌重食療,健康長壽幸福來。
改革前,居無定所
我國在改革前實行的計劃經(jīng)濟,城市職工住房均是“福利房”。至于家屬在農(nóng)村務農(nóng)的職工,是沒有分配“福利房”資格的,別人稱“一頭沉”職工,我就是“一頭沉”職工其中之一。
“一頭沉”職工的煩惱
上世紀七十年代初,我已到“而立”之年,妻子和兩個小孩子在山區(qū)農(nóng)村務農(nóng),上學。夫妻長期兩地生活,所帶來的諸多不便,不言而喻。在這難忘的15年里,我也嘗試著將家屬遷入城里團聚。眾所周知,在那個年代,要一個“農(nóng)轉非”指標,可比買彩票中大獎還難。
租房住的苦衷
常言道:“車到山前必有路”。1975年經(jīng)朋友開導,我和妻子和兩個孩子來到東溝村,租了三間民房居住。當年我每月工資47元,要維持一家四口人生活確有難處。經(jīng)朋友介紹,妻子到附近一家企業(yè)“打工”,同時安排兩個孩子到市區(qū)上小學、中學。全家人艱難度日。
1982年,我在臨水租了三間民房,妻子在市場賣“小飲食”。當年,長子考進農(nóng)村信用社工作,日子才逐漸好轉。轉眼到1986年,長子23歲,已到結婚年齡,因在當?shù)厥?ldquo;無房戶”,找對象都遭到女方拒絕。隨后,經(jīng)朋友介紹,與臨水村韓女士喜結連理,暫在女方家居住。一年后,兒媳將要分娩,又因住房問題,陷入困境,按照當?shù)仫L俗,出嫁姑娘是不可在娘家生育也不便占出租房,只好待兒媳在醫(yī)院生育后,安排在附近招待所,“滿月后”才接她回家??梢?,我在十余年內(nèi),因無自己住房費盡了周折,傷透了腦筋,也不知何時能擁有自己的住房。
改革后,安居樂業(yè)
1988年,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第十個年頭。經(jīng)多方協(xié)助,我將家屬戶口遷入西紙坊村,轉入“菜農(nóng)”,同時寫申請要150平方米的房基地蓋新房。但是何時能批準我的申請,全家只好耐心等待。
1990年2月,我接到通知,房基地申請獲得批準,于是我便積極籌備。經(jīng)過半年緊張施工,當年八月便建起了一座別墅式的兩層小樓,更可喜的是我在本單位,經(jīng)過嚴格的考核獲得“金融經(jīng)濟師”的資格,按照相關政策享受中級知識分子待遇。當?shù)卣畬⑽壹覍俎D為城市人口,單位還分給我50平方的新建“福利房”。不久,我們?nèi)蚁策w新居,告別了先后搬家五次租房住15年的歷史,親友們聞訊紛紛前來“暖新房”,有位好友還寫詩祝賀:改革開放映朝霞,雙喜臨門眾人夸。飽嘗半生無房苦,喜遷新居樂開花。
揮筆描繪新時代
古人云:“從一滴水可觀大海”。改革開放40年來,僅從我家吃、住兩個方面可見證,改革開放使我國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近十余年來,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以自己的切身體會,寫了許多見證“初心”,謳歌中國共產(chǎn)黨,點贊改革開放,傳播正能量的文章。除在老年大學傳閱外,還在《老年日報》等相關報上發(fā)表。三年前,我還先后兩次參加我省“老年事業(yè)促進會”等單位舉辦的征文大賽并獲獎。寫到此處內(nèi)心特別欣慰,最后愿以一首小詩作結。
▲杜軍海攝
改革開放百花開,
患癌老翁亮文才。
縱情謳歌中國夢,
揮筆描繪新時代。
■編輯:穆慧瑩
■文字:李同安
(微觀峰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