宴遇峰峰
真正的風味佳肴,能讓人多年之后依舊念破愁腸。小編正是知道這一點,所以在游玩之后就盼著“宴”遇峰峰,和美食水乳交融。
峰峰美食妖媚的很,老字號里的一道甏子菜,一碗三下鍋,街頭小店端出一盤和村豆腐,一碟煎灌腸,總能引人尖叫。
峰峰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小城,磁州窯火千年不熄,因而他的美食大多與“窯”有關。
磁州燜子,尤以彭城老街最佳。這種“燜”在碗里的食物或放在窯場的火墻上,或放在燒窯的火門前,既保持不涼,又不至于被灰塵弄臟,吃多少切多少,隨吃隨切。
----彭城炒醬,在彭城還是“日進斗金”的陶瓷貿(mào)易中心時,窯火是日夜不熄的,繁重的勞作使窯工們養(yǎng)成了隨餓隨煮的習慣,他們發(fā)現(xiàn)把生醬炒熟存放起來,煮東西的時候放一點甚是美味,于是,炒醬這種細膩的調(diào)味便在粗枝大葉的窯工們之間流傳了。
----甏子菜,讀bèng(方言),上下結(jié)構(gòu),上為磁州窯發(fā)源地——彭城的彭字,下為磁州窯特產(chǎn)之一的缸瓦的瓦字。窯工們發(fā)現(xiàn)用甏子也可以燜飯、鹵肉,而且味道極佳,既省時又省工,一甏子飯菜足夠幾個窯工吃用。漸漸地甏子飯、甏子菜在當?shù)厥⑿衅饋恚绕涫堑搅怂未?,該做法影響和傳播到了晉、冀、魯、豫等地。
蘭柱豆沫,峰峰采煤始于漢末,是全國十大煤炭經(jīng)營生產(chǎn)地之一,因而,她的特色美食也大多與煤礦有關。
大社鎮(zhèn)薛村在清末民初時期,有不少官辦和私辦的煤窯在周邊興起,南來北往的窯場工人數(shù)以千計。此景象牽動薛村的“勤行”(飲食業(yè))盛起。僅豆沫一行就有數(shù)家經(jīng)營,其中以張?zhí)m柱豆沫最為出色。久停不謝,味道清香誘人,“蘭柱豆沫兒,再來一碗兒”,當?shù)赜羞@樣的口碑。
玻璃饅頭,還有一種叫做“玻璃饅頭”,晶瑩剔透,好像紅色的寶石,脆脆的甜甜的。
小編只是偶爾吃到了一次,聽當時的掌勺師傅介紹說也與煤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,具體是什么,記不大清楚了,估計當時只顧著吃了。
南瓜鹵子老拽面 ,峰峰人的一日三餐總離不開面,最知名的就要數(shù)南瓜鹵子老拽面嘍。
饸饹面 ,在義井鎮(zhèn)下拔劍村有一家“老二飯店”。一到午飯時間,在邢峰路上跑運輸?shù)拇筌囁緳C和附近砂鍋廠的工人都會來到這個小飯店吃上一碗饸絡面。
和村皮渣 說不清和村皮渣的歷史有多悠久,但至少有一位名人數(shù)百年前就為和村皮渣做了推薦,他就是乾隆爺。據(jù)說乾隆爺下江南時,食之,回味無窮,贊不絕口。
峰峰人對于吃,不喜跟風不喜模仿,有著自己的節(jié)奏,講究時令,不同的時節(jié)也有不同的吃法。
春天,萬物復蘇各種野菜露頭,姜拌花、香椿、柳芽、花椒葉,做成苦累,攤成煎餅,炒著吃、蒸著吃,翻著花樣夠“野”、夠“鮮“。
等到了夏天,炎熱煩悶人容易苦夏,老峰峰人就用當?shù)禺a(chǎn)的紅薯,整上一碗紅薯涼粉,開胃的很。
秋日,上火燥熱,不宜多吃油膩,峰峰人便又整出和村熏肉、熏雞蛋、豆腐干、豆腐皮、豆腐絲,這樣的葷素搭配。
秋去冬來,就到了年尾,大街小巷羊湯飄香,界城的木炭吊鍋,冬天的日子是那樣的愜意。
義井的小伙伴在二月二這天要早早的起床喝早茶,然后溜達出門去逛會。老人說:“早晨喝了茶,犁地不打滑!”這大概就是一天之計在于晨與一年之際在于春的最真實反映。
峰峰一帶還有“二月二,刮大風,拾干柴,攤煎餅”的民謠。攤煎餅,有煎烤死各種害蟲祈盼豐收的意思。另外,峰峰部分山村有姑娘們過乞巧節(jié)的習俗。這一天,姑娘們可自由結(jié)伴,穿上好衣裳,帶好小米、白面、油、鹽及鍋、碗、盆、勺等工具,一起上山野餐,這就是古時流傳下來的"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飯"習俗。
除了二月二,在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的早晨人們都要吃馇,俗語有“正月十五不喝馇,犁地打了鏵”之說。寓意一是告誡人們勤儉,二是意為糧多。……這也叫跟著時令吃。
峰峰人性格里透著豪放、大氣,但對于吃卻特別有耐心。這種對于食材上的考究,吃法上的豪放派,還展現(xiàn)在峰峰特色宴席里,如“和村三飯”、“彭城三下鍋”,體現(xiàn)了這座小城的包容性,和峰峰文化的特質(zhì)。
峰峰菜,有著屬于這座小城的味道。若您“宴”遇峰峰,在這里一不小心肚子大了,可別怪我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