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北京1月27日電 病例過億,八“C”關鍵詞透視疫情下的世界
新華社記者柳絲 劉晨
美國約翰斯·霍普金斯大學統(tǒng)計的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已超過1億,這一數字令人心碎。
新冠疫情暴發(fā)以來,全球政治、經濟、社會等方面受到重大沖擊。2021年,疫苗大規(guī)模接種等舉措給疫情控制帶來曙光,但病毒變異等風險繼續(xù)暗流涌動,給世界帶來新的不確定性和考驗。疫情大考下,加強國際團結合作更顯必要。
1、COVID-19(新冠)
新冠疫情仍在多國蔓延,全球抗疫拐點難期。
美國疫情最重,累計死亡病例超過40萬,新總統(tǒng)拜登22日表示美國新冠死亡人數預計將高達60萬。英國等多地發(fā)現傳播率更高的變異病毒,多國升級防疫舉措。
盡管已有多款疫苗完成研發(fā)并投入使用,但由于部分西方藥企疫苗產能不如預期,富國搶購囤積疫苗,“疫苗民族主義”抬頭,全球新冠疫苗的公平分配面臨挑戰(zhàn)。
2、Crisis(危機)
疫情持續(xù)蔓延構成全球風險,可能觸發(fā)或加深其他社會和經濟危機。
世界經濟論壇發(fā)布《2021年全球風險報告》指出,疫情加劇貧富差距和社會分化,加深健康、經濟和數字鴻溝,并可能在未來5至10年加劇地緣政治緊張。
美國政治風險咨詢公司歐亞集團在“2021年世界十大風險”報告中,將“新冠疫情長期持續(xù)”列為第二大風險,僅次于“美國政治分裂”。而疫情與美國政治分裂這兩大風險的交互影響和發(fā)展,或將在全球經濟、債務、地緣政治等方面帶來更多新危機。
3、Climate(氣候)
新冠疫情讓氣候變化以新的視角再次引起重視。
西班牙巴塞羅那國際事務中心研究員愛德華·索萊爾·萊查在《2021年的世界——國際關系中的十大主題》報告中認為,疫情中人們的流動和消費模式變得更為低碳,抗擊大流行的斗爭或許可被視為應對氣候危機的一次嘗試。
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于11月舉行,國際社會迎來再次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契機。
4、Conflict(沖突)
新冠疫情席卷全球,但2021年的世界仍在發(fā)生或醞釀各種各樣的沖突。疫情將讓一些沖突和爭執(zhí)平添不少人道主義悲劇。
美國《外交政策》網站在預測“2021年值得關注的10個沖突”中,羅列了阿富汗、也門、利比亞、伊朗美國關系等沖突風險點。文章以也門為例指出,也門的戰(zhàn)爭成了聯合國心目中最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,而新冠疫情加劇了飽受貧窮、饑餓和疾病困擾的也門平民的苦難。
5、Currency(貨幣)
新冠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極大沖擊,美國和不少其他國家出臺了大規(guī)模的貨幣寬松和財政刺激計劃。日前,美國又宣布一項總額高達1.9萬億美元的經濟救助計劃。美國知名投資人吉姆·羅杰斯預測,美聯儲史無前例的印鈔數量是“2021年最大的風險”。
此外,疫情加快了數字貨幣的推行步伐。國際清算銀行說,全球80%的央行在研究創(chuàng)立本國數字貨幣的可行性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斯·羅戈夫指出,數字貨幣的推行關系到全球金融穩(wěn)定和信息控制。
6、Competition(競爭)
1月13日,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發(fā)布《國際威脅——2021年疫情后的地緣政治》報告,指出今年國際競爭的主要領域是新冠疫苗研發(fā),以致“疫苗政治化”現象突出。
世界經濟論壇在《2021年全球風險報告》中也指出,新冠疫情加劇了大國間競爭。報告說,隨著一些聯盟的削弱,國際關系在大國對抗中將變得更不穩(wěn)定,疫情使得面對面交流的傳統(tǒng)外交受到削弱,不穩(wěn)定趨勢或變得更加突出。
7、Cooperation(合作)
新冠疫情大流行引發(fā)全球性大危機,暴露出全球和各國治理體系中的諸多脆弱環(huán)節(jié)。疫情同單邊主義、氣候變化、糧食安全、跨境犯罪、恐怖活動等因素相互疊加,給世界和平與發(fā)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(zhàn)。
重大危機面前,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,各國團結合作的需求尤為迫切。堅持多邊主義、合作應對挑戰(zhàn)的重要意義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彰顯,團結抗疫是擺在國際社會面前的首要任務。
8、Connectivity(互聯互通)
新冠疫情給全球貿易、物流、產業(yè)鏈、供應鏈都帶來巨大影響,但正是在疫情沖擊下,互聯互通更顯其必要性。
互聯互通是共建“一帶一路”的主線。疫情當前,“一帶一路”合作逆勢前行,展現出強大韌性。中國持續(xù)推動“一帶一路”同各國發(fā)展戰(zhàn)略深度對接,助力互聯互通和復工復產,挖掘生命健康、數字經濟、綠色發(fā)展等經濟新動能,將給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更多信心和希望。(參與記者:譚晶晶、孫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