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近一看,墻面上掛了上百件衣物,分別被歸入女人用品、男人用品、兒童用品等三個種類,并寫有“把你沒用的物品,傳遞給需要的人”;頂棚上端的墻面寫著“輕微善舉,傳遞愛心”。從路面到放衣服的地方有四五十厘米高,主人還特意設置了三層臺階。
在大院里工作的孫師傅說:“這面墻是從今年一月份建起來的,建成后,大院的負責人將自家用不到的衣服掛在墻面上,市民了解到情況后,有送來衣服的,有拿走衣服的。最近,每天都會有人過來放衣服或者拿衣服。”
采訪過程中,幾位市民將面包車停在路旁,把幾件衣服掛在墻上,并迅疾離開。記者上前詢問,一位市民說:“這些衣服都是穿不著的,放在這里留給有需要的人,也算是發(fā)揮了衣服‘余熱’。”
在院落了解情況的過程中,記者遇到“愛心墻”主人,他告訴記者:我想讓更多的人知道這面“愛心墻”的位置,讓更多人把愛心留給需要的人,讓更多需要的人過來取走衣服;不想自己成為焦點,因此要求匿名。
把不穿的衣服留給需要的人
記者:為什么會想到設立“愛心墻”?
愛人人士:我知道伊朗有“友善之墻”——人們將多余衣物掛在墻上,讓需要的人隨時取走。年前,我和家人整理衣服,發(fā)現(xiàn)了不少不能穿的衣服,于是就想到在院落旁邊開辟一塊空地,設立一個愛心場所,讓需要的人過來取走衣服。我這里有焊工,用了四天建立起來了。我自己也是從貧窮走過來的,希望能夠為有困難的人做點事情。
這里地處偏僻,通過微信朋友圈傳遞,得到了不少人響應
記者:這里比較偏僻,您是怎樣向外傳播的?
愛心人士:我將這個信息發(fā)布在微信朋友圈,不少朋友響應,他們將自家不穿的衣服拿過來,掛在這面墻上;我家十歲的兒子看到墻上的衣服快要被取完,將自己心愛的衣服拿出來,也掛了上去。現(xiàn)在過來掛衣服的人越來越多,取衣服的人也越來越多。
附近的永豐堡村屬于城鄉(xiāng)結(jié)合部,有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聚集,其中有一些貧困人員,他們需要這些衣服,下班后或者路過時會來挑選一兩件需要的衣服。
愛心墻沒有登記制度
記者:您是怎樣管理這面“愛心墻”的?
愛心人士:我們沒有設立專門的登記制度。誰家有了不穿的衣服都可以掛到這里;如果拿來的衣服多了,我委托院里的李師傅分門別類規(guī)整一下;誰看到需要的衣服都可以拿走。頂棚的寬度能夠遮擋雨雪。
另外,這里地勢較高,每天上午、中午衣服能夠曬到太陽,也算一種“殺毒”。
取衣服的人,在物質(zhì)上或者精神上有需求
記者:如何看待那些一次拿走很多件或者每天都來拿的人?
愛心人士:可能這些人因為家庭條件的限制,真的需要;也可能有其他方面的想法。但是不論如何,他們或者在物質(zhì)上或者在精神上對衣服有需求。
做愛心要考慮受助者的尊嚴和隱私
記者:在一些超市等地也有一些專門供市民捐贈衣物的地方,與他們相比,“愛心墻”有什么樣的特點?
愛心人士:誰都可以將衣服送來,更重要的是人們都是匿名取走,避免取走衣服時與熟人見面的尷尬。我還特意安裝一盞燈,方便夜晚有人過來取衣服。衣服掛在這里,就是乞丐覺得冷了,照樣也可以拿走衣服。
對有需要的人來說,比拿衣服更重要的是尊嚴。設立這樣一個地方,讓獻愛心的人把愛心存儲在這里,將捐助和受助分開,甚至我們也不會去窺探誰取走衣服。與其他一些地方相比,我們更多考慮到了受助人對隱私的潛在要求。
如果推廣這樣一種模式,最重要的還是要考慮取衣服者的尊嚴和隱私。做到這一點,才能持續(xù)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