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數(shù)洞穴是由巖石溶解形成,也稱為“溶洞”。一般溶洞的溶劑都是溶有二氧化碳的地下水或雨水,也就是碳酸。石灰?guī)r中的碳酸鈣遇到碳酸,會生成易溶的碳酸氫鈣。溶有碳酸氫鈣的水遇熱或當壓強突然變小時,碳酸氫鈣就會分解,重新生成碳酸鈣沉積下來。洞頂?shù)乃诼蛳聺B漏時,水中的碳酸氫鈣發(fā)生上述反應,有的沉積在洞頂,有的沉積在洞底,形成石鐘乳和石筍。
這種洞里會出現(xiàn)很多美麗的“裝飾”物。不過,世界上“裝飾”得最厲害的洞穴是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“龍舌蘭洞”(Lechuguilla Cave),它的地下富含硫化氫氣體,并和水混合形成硫酸,這個玩意兒可比碳酸厲害多了。于是洞中出現(xiàn)了最瘋狂的“裝飾物”。不過,美是有代價的,游覽這個洞時鼻子和皮膚的感受,基本和游覽化工廠的反應車間差不多。
毫無疑問,肯定是先有巖石,再有溶洞的。但有的洞穴是和巖石一起形成的,“熔巖隧道”就是這樣的洞穴。在火山大爆發(fā)后,熔巖會像大河一樣流淌。有時,四周的熔巖冷卻成石頭的“管道”,而中間的熔巖繼續(xù)在其中流淌。這就有可能形成一個“熔巖洞”。
世界上最長的熔巖隧道是夏威夷的卡祖穆拉(Kazumura)洞,長達66千米;我國瓊雷臺地的熔巖隧道分布也很普遍,已知最長的是瓊山儒玉村隧道,長2000米。
除了“熔巖隧道”,還有其他千奇百怪的“熔巖洞”。火山口垂直洞穴就是火山噴發(fā)形成的,很容易理解;大裂縫洞穴會在熔巖噴出的地方,或者火山地裂地帶形成;熔巖膨脹洞穴形成的原因是熔巖把上面的石頭頂起,然后它冷卻后就形成了洞穴;有時候熔巖中一個大的氣泡都可能形成“溶巖膨脹洞穴”;最有趣的是“熔巖鑄造洞穴”,它是熔巖淹沒了大樹甚至動物的尸體,這些有機物很快燒成灰,在熔巖中形成一些洞洞。
另外還有幾種不太常見的洞穴,比如冰川洞穴、海蝕洞穴、斷裂洞穴、碎石堆洞穴等等。